当前位置:顶点小说>历史军事>朕真的不务正业> 第四百七十七章 没有反贼经验的张居正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百七十七章 没有反贼经验的张居正(2 / 11)

下了种子,就要看着种子健康长大,并且开花结果,要不然就是不负责任,半上不下的大明,还不如刻板守旧的封建帝国,朱翊钧一定会在阶级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,为解决大明问题提供理论基础。

锐意进取改革的张居正,终于在变法的事儿上,变成了保守派。

“先生,嘉靖三十三年,先生厌倦了京堂的尔虞我诈,对首辅之间的冲突冷眼旁观,为什么在嘉靖三十六年,突然又回到了翰林院任职呢?”朱翊钧好奇张居正到底看到了什么,才再次回到了这个让他深恶痛绝的京堂。

张居正对京堂的厌恶,表现为,自从嘉靖二十八年上《论时政疏》,综述臃肿痿痹之五病之后,就再也没有上过哪怕一份奏疏,一直到五年后的嘉靖三十三年,借病离开,成为了有官身的山人,四处游山玩水。

张居正回来了。

“陛下,真的要讲吗?都已经是过去的事儿了。”张居正侧了侧头,十指交叉,面色带着犹豫,那是他回京的原因。

朱翊钧开口说道:“讲讲吧。”

“太祖高皇帝早年生活颠沛流离,四处行乞,不得不揭竿而起。”张居正深吸了口气讲起了一个故事。

嘉靖三十六年,黄河决堤,水漫河南,河南的百姓不得不逃难,那时候荆州府江陵县,张居正的家乡,来了一千多名的流民,他们聚集在县城之外,江陵县不得不开设粥棚赈济,江陵县没人愿意出粮,知县百般周转,终于筹措到了一点粮食。

熬粥的时候,一定会加一把沙土,因为不加沙土,这些赈济的粮食进不到流民的嘴里。

知县尽力了,但是这纯粹赔钱的买卖,没人肯干,知县借到的粮食只维持了七天,而且这些遮奢户都劝,不要放粥,流民见此处无法觅食,自会去别处。

知县不听,仍要设粥棚赈济,这就坏了,越来越多的人向着江陵县而来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